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亞錦賽

其實亞錦賽若失利在許多球迷眼中早已不是驚喜. 一部沒有磨合太久車子就要跑冠軍, 的確比較吃力. 這部車還發生原廠零件限用時效, 如增菘瑋及耿柏軒條款, 真是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其實這都無所謂. 知道如何作戰會贏就好了嘛, 偏偏發生敵情不正確或根本不夠的情況發生. 我們自己的球員已多為職業選手為主, 戰情已由自我分析轉變為仰賴教練團的系統分析, 使得我們的球員們已不像二十年前那時純業餘的中華隊各球員有快速獨立觀察球員並應變作戰的能力. 此外, 短期比賽比的是球員臨場反應及教練臨場調度, 才會有上次高志綱把韓國隊氣死的事情發生.
酒哲之前提過義大利隊贏過美國隊, 因為義大利隊在第三局開始領先後就拼命換投手. 之後每個投手出手跟姿勢都不一樣, 也沒有一個投手投過美國隊同一個打者兩次. 酒哲不得不佩服義大利比大家聰明的地方. 沒有見過出那麼多怪招的球隊. 國際賽事一場定勝負時, 誰管哪個投手拿勝投, 大家各撐幾局贏到最後就好了. 當美國隊打者回來還在跟下一個打者分想投手球路時, 義大利隊已經在換投; 當美國隊教練團看到剩的出局數比要追的分數還少才意會過來時已經比賽末段了.
美國隊後來幾場比賽就變通許多. 那台灣隊有沒有因為世界杯的第8名而改變策略呢? 許多球迷由結果論做出發點, 覺得這兩個盃賽郭總及阿草教練調度太死. 不能怪球迷這麼想. 全日系背景出身的教練團很難調度不被猜到. 就這樣, 職業加業餘又內憂外患, 好不容易棒協接到國內比賽的美意都沒有了.
酒哲喜歡未雨綢繆, 若台灣亞錦沒得名, 連資格賽都沒打進去, 那台灣去不去這次奧運會的末代棒球賽有關係嗎? 以台灣在國際棒運方面而言, 台灣既然無法贏過古巴, 日本, 美國, 也至少要 stay close, 並要不斷贏過其他同 level 的國家, 如義大利, 韓國, 澳洲, 委內瑞拉等等 (還要提防中國贏球), 由此在世界體壇上才能利用棒球卡位. 這幾年台灣能接到比賽, 也要歸功於 01 年世界杯辦的盛大並拿第三名, 及前年贏韓國隊保持順位領先, 彭理事長在 IBAF 裡講話才會大聲. 現在可好了, 不但要靠自己打, 接到比賽也還要靠自己打贏, 才能又再一次在 IBAF 的 rank 裡抬頭.
與其看台灣的棒球水準有沒有降低, 不如看大家都在自我提昇. 最近兩年成長最快的莫過於中國, 義大利, 荷蘭, 及澳州. 這些國家的旅美職業球員佔代表隊名額由 2名到 15名. 這些國家本國裡沒有職棒, 本身原本就有其他運動強項. 這些國家若沒有了棒球, 可能還會有代表國家及國民的運動. 台灣如果沒有棒球, 還有什麼呢...
中華隊加油, 台灣隊更要加加油!